名著导读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精读 整本书阅读 名家解读 有声书

2023-03-24 14:59:32     来源 : 哔哩哔哩

第一天:

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品读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其中的一门知识就是,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


【资料图】

在开篇部分,塞林格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霍尔顿与潘西中学老师、室友相处的故事,对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和生活现状进行了叙述。这部分在全书中主要起一个背景铺垫的作用。

作品一开头便以“我”的口吻指出:

“我并不是要告诉你我整个的自传。我想告诉你的只不过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

全书的时间跨度并不大,作者将很多笔墨都用在了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上,因而初读可能会略显枯燥乏味,所以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更耐心一点哦。

故事开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塞林格。

对很多读者来说,塞林格就是那个叛逆又脆弱的“霍尔顿”最佳代言人。他就像小说里的霍尔顿一样,一直在逃离这个世俗的世界。

1951年小说出版后,塞林格一夜成名,一时风光无限。但他自己却很不满意,他甚至还抱怨印在书上的照片看起来“病怏怏”的,他要求经纪人烧掉所有读者来信。

后来他干脆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乡间小屋中,成了著名的遁世作家。

没有人知道塞林格在隐居期间干了些什么,直到1998年女作家乔伊斯•梅纳德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其中详细记录了她和塞林格持续8个月的罗曼史。

乔伊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塞林格坚持吃安全食品:葵花子、半生不熟的羊肉。这令乔伊斯终日半饥半饱,塞林格要求乔伊斯像他一样与世隔绝。几个月后,塞林格觉得她难以抵制俗世的诱惑,将她逐出家门。

2000年,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未经父亲同意出版了回忆录《捕梦者》,在书中她将自己的父亲描述为令人不快的遁世者,他喝自己的尿,语言含糊不清,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辱骂母亲,还对禅宗、印度教吠檀多派、基督教科学派等充满狂热。

他的邻居则称,塞林格曾透露他家保险柜里至少还有15本未出版的作品……这段话激发了人们的无限猜想,但是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这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像塞林格那样至死都如此神秘。他是叛逆的代名词,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了全世界几代年轻人的精神读物,安抚着那些年轻又躁动不安的心。

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刚在日本面世时,村上春树还只是一名高中生,在班上一位女同学的极力推荐下,读了这本书。据村上春树回忆,当时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简直就无法与同龄人进行交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霍尔顿独自爬到山顶去看自己学校(潘西中学)的主场球赛,但其实他一点也看不下去,因为他遇到了一些麻烦:

作为击剑队的领队把全队的比赛用具落在地铁上而使全队失去比赛资格以及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还不好好用功而将被学校开除。后者也正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契机。

在霍尔顿将被开除之际,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表示想见一见他。于是霍尔顿在山顶看过一小会儿球赛后便离开去找斯宾塞先生了。在这里,霍尔顿吐露心声:

嗯,我当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门混账大炮旁边,看着下面的球赛,冻得我屁股都快掉了。只是我并不在专心看球赛。我流连不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跟学校悄悄道别。

我是说过去我也离开过一些学校、一些地方,可我在离开的时候自己竟不知道。我痛恨这类事情。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里有数。要不然,我心里就会更加难受。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我们有时候因为讨厌别离而不愿意待在现场难过,可当我们真正对离别释怀的时候,却不能宽恕自己的缺席和回避。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生死离别上。

霍尔顿在寒风里气喘吁吁地穿过马路 (这家伙抽烟特别凶,再加上近期个子长得太快,因而肺不太好)来到了斯宾塞先生的家。

在与斯宾塞太太寒暄了几句后,霍尔顿进入了斯宾塞先生的房间。在霍尔顿的眼里,斯宾塞先生是个自得其乐的小老头。“有些人老得快死了,就像老斯宾塞那样,可是买了条毯子却会高兴得要命。”

斯宾塞先生的形象以及其房间的陈设和气味完全符合一个生病的独居老人的情况。而这些都使霍尔顿感到泄气。与斯宾塞先生的谈话自然逃不过被退学的话题。

谈话中,斯宾塞先生戳中了霍尔顿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的痛点并且还当着他的面念了他交的历史试卷。这让霍尔顿十分难堪,他甚至都有些恨斯宾塞先生了。

谈话还提到了霍尔顿以前就读过的爱尔敦·希尔斯学校,虽然霍尔顿没有向斯宾塞先生表明自己从那个学校主动退学,是因为当时他的周围全是伪君子这一点,让霍尔顿再也无法忍受继续待在那里。至于谈话的其他内容,不过是斯宾塞先生像神父一样劝霍尔顿悔改并认真考虑将来。

不过都是些老生常谈,霍尔顿感觉疲惫不堪。

谈话结束后,霍尔顿回到了他的宿舍。因为无事可做,霍尔顿便戴着他那顶新买的红色猎人帽窝在椅子上看书。霍尔顿很喜欢托马斯·哈代的《还乡》,该书在之后的叙述里多次被提及(书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一下,以便更好地了解霍尔顿的人物性格)。

就在霍尔顿刚刚开始看书的时候,住他隔壁的阿克莱来到了宿舍。这是个不讲卫生(几乎不刷牙)、满脸粉刺、自行其是的家伙。霍尔顿不喜欢这家伙,因为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外貌和习惯,都让人无法接受。

阿克莱进入霍尔顿宿舍后一边和霍尔顿搭话,一边随意翻腾霍尔顿室友斯特拉德莱塔的私人物品。而霍尔顿则只顾继续看书,并没有任何停下来和阿克莱交谈的意思。

正当霍尔顿与阿克莱不算愉快的“交谈”还在进行时,斯特拉德莱塔冲进了房间,向霍尔顿借一件狗齿花纹上衣以便和他的女朋友约会。

与阿克莱一样,斯特拉德莱塔也很邋遢,只不过是属于在外面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但私底下十分邋遢的那种。同时,斯特拉德莱塔还是一个非常自恋的家伙,喜欢长时间在镜子面前收拾打扮。在霍尔顿看来,无疑斯特拉德莱塔也是一个好色的家伙。

不论是阿克莱还是斯特拉德莱塔,霍尔顿都不喜欢。和这些人怎么能相处呢?霍尔顿觉得,这些人都太虚伪了,每个人活得都那么“假”。

最后霍尔顿勉强答应了借狗齿花纹上衣给斯特拉德莱塔。但是在之后的交谈中,霍尔顿得知斯特拉德莱塔的女朋友是琴·迦拉格时,霍尔顿的心情糟透了。

原来琴·迦拉格以前有段时间就住在霍尔顿的隔壁,两人还有过亲密的接触,现在霍尔顿对琴还有那么一些好感。

所以在得知好色的斯特拉德莱塔将和琴约会时,霍尔顿感到烦躁。但同时霍尔顿又很懦弱,即便对琴有好感,也没有过多的动作,而是不紧不慢地叫斯特拉德莱塔不要透露他被开除的事。

作为全书的开篇,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主人公霍尔顿所面临的生活现状:

关心霍尔顿但依然没有与周围环境脱离独立的斯宾塞先生;

自以为是又邋遢的阿克莱,全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也不招霍尔顿喜欢;

而自大又好色下流的斯特拉德莱塔则更是今霍尔顿厌恶。

在这样的环境映射之下,似乎注定霍尔顿将要在未来选择逃离。或许此次被潘西开除与上一次霍尔顿主动退学并无区别,都是霍尔顿厌倦了“周围都是伪君子”而做出的选择。但这样的叛逆还会继续多久,霍尔顿又将何去何从?我们下次再一起品读。

【今日话题】

开篇的这一部分,我们大致了解了霍尔顿的现状,也大致能感受到他的苦闷和焦虑。似乎,他和眼前的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没有办法融入,也不屑于融入,便只有逃离这一切。

谁年轻的时候不想逃离世俗的世界?你有经历过霍尔顿这样充满颓废气息的青春吗?

欢迎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你的故事。

第二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

今天我们将要阅读是部分是主人公霍尔顿与斯特拉德莱塔争吵斗殴后出走的经历。

昨天我们讲到斯特拉德莱塔拜托霍尔顿帮他写作文,这样他就可以去和琴约会了。而到了星期六晚上,没有约会的霍尔顿,就和他的朋友马尔商量并邀请阿克莱一起去埃杰斯镇吃饭或看电影。

在马尔收拾打扮的时候,霍尔顿“走到自己的窗户,打开窗,光着手捏了个雪球。这雪捏起雪球来真是极好了。不过我没往任何东西上扔。我本来要往一辆停在街对面的汽车上扔,可我后来改变了注意。那汽车看去那么白,那么漂亮。跟着我要往一个救火龙头上扔,可那东西也显得那么白,那么漂亮。最后我没往任何东西上扔,只是关了窗,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把雪球捏得硬上加硬。

从这样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那些像霍尔顿一样顽劣叛逆的少年,依然会有安分的时刻,只是这个时刻并不是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因规则所致。

正如霍尔顿不扔汽车和救火龙头,不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不被允许,而是因为它们恰好是美的,美到让人不想破坏而想保护。

这或许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吧。规则都应该是以保护那些应该保护的“美”的事物而产生的。一味地按照规则行事而忘记这点很可能会铸成大祸,因为规则的制定具有少数人的意志,而这些人的意志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是会忽略规则的初衷的。

霍尔顿不愿意破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是他善良的一面,也是他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所作出的一种抵抗。

在马尔收拾完毕后,霍尔顿便与他们两个一起去乘公共汽车,这时公交车司机看到了霍尔顿手里捏着的雪球,就要求霍尔顿把雪球扔了才能上车。霍尔顿保证不会拿它扔人,但是司机并没有相信他的话。

“人们就是不信你的话”,霍尔顿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小镇回来后,霍尔顿把讲着荤段子的阿克莱赶出了寝室,便开始写斯特拉德莱塔拜托他写的那篇作文。

这篇作文要求描写一个屋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但霍尔顿想不出什么屋子可以描写。于是霍尔顿索性描写其他弟弟艾里的垒球手套。霍尔顿的弟弟有些一头鲜艳的红发,人也非常聪明乖巧,只可惜因患白血病而早夭。

霍尔顿非常喜欢他的弟弟,艾里死的那天晚上,霍尔顿用拳头把汽车房里所有的窗玻璃全都打碎了。而他那只砸碎玻璃的手也因此而留下后遗症。

霍尔顿对他去世的弟弟充满了惭愧。这么出色的弟弟,为什么会去世呢?为什么那些虚伪的人反而却活着?这种惭愧,最后完全继承到了妹妹身上,所以霍尔顿萌发了拯救妹妹不被世俗污染的想法。

霍尔顿写完这篇作文后不久,斯特拉德莱塔约完会回来了。显然斯特拉德莱塔的心情很不好,他看过霍尔顿帮他写的作文后非常生气,因为那不是描写房子的作文。他甚至气愤到挖苦霍尔顿:“你干的事情没一件对头,怪不得要把你他妈的开除出去。”

霍尔顿生气地把作文要回来撕了,然后两个人陷入了冷战。过了一会儿,霍尔顿试探着询问斯特拉德莱塔与琴约会的情况,当得到他们俩在汽车里度过了这次约会时,霍尔顿不安地追问斯特拉德莱塔有没有和琴在车里搞那事儿。而斯特拉德莱塔的回答却是轻浮的一句“那可是职业性秘密,老弟。”

然而正是这个回答,让霍尔顿彻底失控了!

对描写弟弟垒球手套的作文不满,加上对琴的亵渎,霍尔顿对斯特拉德莱塔的愤怒开始爆发。虽然因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而被斯特拉德莱塔打倒并压在地上,霍尔顿仍然通过辱骂发泄他的愤怒。

当暂时的妥协让霍尔顿得以从地上起来的时候,霍尔顿又开始了他的骂战。结果又是一顿胖揍,还被揍出了血。过了好一阵子,霍尔顿才从地板上爬起来走到镜子前看了看自己满是鲜血的脸,既有些害怕又有些神往,因为这一片血污让他看起来有些像一位好汉。

若干年后霍尔顿就此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这辈子只打过两次架,两次我都打输了。我算不了好汉,我是个和平主义者。”

是的,霍尔顿一直很懦弱。

等气消了一些后,霍尔顿走进了阿克莱的房间并骚扰了阿克莱好一阵子。在折腾够阿克莱以后,霍尔顿离开房间,独自走在寂静的楼道上。

也就在此时,霍尔顿决定马上离开潘西中学,并在下星期三被正式开除之前一直呆在外面。对于被开除这件事,霍尔顿非常紧张,因而他想要一次假期来缓解。这有点像时下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无所谓去哪,只是想要暂时逃离眼下的生活。

塞林格写道:我说不清楚我的意思。即使我说得清楚, 我怕自己也不一定想说。霍尔顿当时的心情应该就是如此。

对于此次旅行霍尔顿做了以下准备:

1.把宿舍里的东西收拾好。

2.把手头所有的钱都找出来带上。

3.把借出去的打字机便宜卖掉继续集资。

4.在下楼前大喊:“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

但结果呢,别的还不知道,倒是刚下楼梯,霍尔顿就因为踩到花生壳而差点摔断脖子。

在我们今天所讲述的这部分中,主人公霍尔顿既展现了叛逆不羁的一面,也展现了重视感情的一面。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叛逆的内涵”:

有着一套与现实虚伪截然不同的观念,而这套观念又不具备绝对的破坏性。亲情、友情、爱情在这套观念里依然受到尊重,而世故、虚伪、势利则遭到鄙夷甚至排斥。这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天真,也隐含了这种叛逆很难在同一个人身上持续。

那么,霍尔顿离开后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在经历之后会给出“荒唐”的定义并表示宁愿去乡下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我们明天继续阅读。

【今日话题】

你是怎么看待霍尔顿这个角色的?

是喜欢他身上那股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还是觉得他太幼稚将来一定会碰壁的?你是同情他呢?还是欣赏他?

你有没有在他身上看到你曾经年少的影子呢?

欢迎和大家聊聊你的想法。

第三天:你渴望上路,因为你还年轻

昨天我们读到霍尔顿已经选择离开学校那个鬼地方了,那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部分就是霍尔顿逃离潘西奔向纽约市区的一些故事。

在乘坐开往潘恩车站的火车时,霍尔顿遇见了他的同学欧纳斯特·摩罗——“潘西有它妈的那段混账历史以来所招收到的最最混账的学生”的母亲。

在两人交谈的过程中,霍尔顿真是谎话连篇,他隐藏自己的身份,把欧纳斯特——这位漂亮到今人着迷的女士的儿子奉承为一位“适应环境、众人爱戴又腼腆谦虚”的好孩子。而这位女士呢,则适时地摘下手套,向霍尔顿展示“她戴着一手的宝石哩”。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会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代表着‘叛逆’的霍尔顿厌恶虚伪,却对一个显耀一手宝石的和宝贝儿子多么优秀的女人赏心悦目,并且还用他所不齿的奉承话来恭维她。这不是很矛盾吗?

实际上是因为这样,在昨天的阅读当中我们提到:“霍尔顿所展现的天真的叛逆,其本身便隐含着在个体身上难以持续并可能向顺从转化的因素”。

文中提到:

“看她的样子,似乎应该知道她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杂种。可是也很难说——我是说拿那些当母亲的来说。那些当母亲的全都有点儿神经病。不过我倒挺喜欢老摩罗的母亲。她看上去不错。”

可以看出,霍尔顿把母亲对孩子的认知偏差理解为一种母性和亲情的作用所致,因而能够接受,甚至感觉不错。这可以和这位女士的魅力一起作为霍尔顿后续夸大欧纳斯特个人魅力以奉承这位女士的原因。

现实中确实不乏拿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吹嘘甚至夸大后吹嘘的事例。因而霍尔顿无论是因为前者还是后者的原因,选择奉承都是在向其所不齿的成人世界靠拢。

不知道是不是应了作者塞林格说的那句话: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我下车进了潘恩车站,头一件事就是进电话间打电话。我很想跟什么人通通话。”

才出走到潘恩车站的霍尔顿便开始忍不住要跟人取得联系。这也算是作者给“叛逆”划定的一个边界:“叛逆的终究是人,而人总是无法承受完全的孤独。因而‘孤独’是叛逆的边界。”

我们在叛逆的时候,可能都想过要过一种像神仙道人一样的隐居生活,没有烦人的世故,也不必为上下左右的身份坐标而拘束。可真要让我们一个人呆在一座荒岛上的时候,我们又会像千万个“鲁滨逊”一样天天盼着有船来把我们接回人类社会。

在思前想后二十分钟还没有想到要给谁打电话的霍尔顿,只好走出电话间乘车离开前往旅馆。

在乘车去旅馆的途中,霍尔顿和司机搭话,问司机知不知道中央公园南头浅水湖里的鸭子,当湖面结冰后那些鸭子都上哪去了。但那司机只当是霍尔顿在跟他开玩笑而不做回答而只问霍尔顿到底去哪。

对于大人而言,只有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才有心情讨论。对于那些与自己无关又意义不大的事,大概只有心情极佳的时候才会说两句吧。

到达旅馆开好房间后的霍尔顿无事可做,便站在窗边眺望了一会儿旅馆其他房间。这一看,霍尔顿惊呆了。

“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我看见有个头发花白的家伙,看样子还很有身份,光穿着裤衩在干一件我说出来你觉不相信的事。

他先把自己的手提箱放在床上。然后他拿出完全是女人的服装,开始穿戴起来。真正的女人的服装——长筒丝袜,高跟皮鞋,奶罩,搭拉着两条背带的衬裙,等等。随后他穿上了一件腰身极小的黑色晚礼服。我可以对天发誓。随后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女人那样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还抽烟照镜子。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里。除非有人在卫生间里——这我看不见。

后来,就在他上面的那个窗口,我又看见了一对男女用嘴彼此喷水,也许是加冰的威士忌苏打,不是水,可我看不出他们杯子里盛的是什么。嗯,他先喝一口,喷她一身,接着她也照样喷他——他们就这样轮流着喷来喷去,我的老天爷。”

但继而霍尔顿又说“糟糕的是,这类下流玩意儿瞧着还相当迷人,尽管你心里颇不以为然。”并且霍尔顿承认“在我内心中,我这人也许是天底下最最最大的色情狂。有时候,我能想出一些十分下流的勾当,只要有机会,我也不会不干。”“我老给自己定下有关性方面的规则,可是马上就破坏。”

如他所言,在性问题上他并没有太大的定力。在旅馆待着的这段时间,霍尔顿试图招来以前认识的一个“不完全是个妓女,可也不反对偶尔客串一次”的女人。

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既表现了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厌恶,又体现了意识到自己向他们靠拢的无奈。霍尔顿的身上充满了这样的矛盾性,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吧。

在“招妓”未果后,百无聊赖的霍尔顿打算去宾馆楼下的夜总会坐坐。而就在他换衬衫的时候,他想到了他的小妹妹菲苾,就想着先给她打个电话。

和喜爱弟弟艾里一样,霍尔顿很爱他的妹妹菲苾。菲苾和艾里一样,聪明活泼,善解人意。

进入夜总会后,霍尔顿遇到了一件非常扫兴的事——因为未成年而不能买到任何的酒,甚至连掺一点在可乐里也不行。随后霍尔顿开始跟邻座的三位女士抛起媚眼来。在与其中一位金发美女跳过舞后,霍尔顿为她们三个付了账然后离开了夜总会。

随后,霍尔顿在宾馆大厅一把今人作呕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他想起了琴,那个曾经和自己亲热而不久前还和斯特拉德莱塔在汽车里胡搞的女生。他的心情很糟糕,周围的一切都令他泄气,有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于是,霍尔顿回房穿了件大衣然后打车去了另一家可能会有趣一些的夜总会。

在书的这部分里,我们的霍尔顿可以说是彻底沦为了一个不良少年:撒谎,招妓,进夜总会,酗酒(虽然未果,但如果可以,他会做的)。

但仔细想想,霍尔顿为什么要做这些,再往前追溯,他为什么要离开潘西来纽约市区?他不喜欢原来的地方,不喜欢虚伪和规矩交织的世界,他选择离开,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他还在寻找些什么东西,只是他还在路上,还没有找到。也许下一站“欧尼的夜总会”就能有所收获呢,谁知道呢!

【今日话题】

霍尔曼终于离开了他讨厌的地方,尽管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是不管怎样,他逃离了。

在你的生活当中,你有想过要逃离吗?或者你曾经也有过逃离的经历吗?

欢迎和大家一起聊聊哦~

第四天:成长,就是从一个坑跳入另一个坑

不知不觉中,我们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第四天啦~在昨天的阅读中,主人公霍尔顿既展现了叛逆不羁的一面,也展现了重视感情的一面。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叛逆的内涵”:有着一套与现实虚伪截然不同的观念,而这套观念又不具备绝对的破坏性。

亲情、友情、爱情在这套观念里仍然受到尊重,而世故、虚伪、势利则遭到鄙夷甚至排斥。这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天真,也隐含了这种叛逆很难在同一个人身上持续。那我们就接着昨天的阅读,今天我们将看到主人公霍尔顿前往欧尼夜总会以及招妓被讹的经历。

在去往欧尼夜总会的出租汽车上,霍尔顿又问起了中央公园浅水湖里的那群鸭子在冬天都去哪里了的问题。

这两次的询问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只是这次的司机师傅霍维茨比上一个要好一些,但也只是好一点点。随着霍尔顿的不断询问,霍维茨显得越来越不耐烦。

“‘哦,’我说。我不再往下说了。我生怕他会把这辆混账汽车撞得粉碎。再说,他又是那么个容易为小事生气的家伙,跟他讨论什么事情可不是件愉快的事儿。”

霍尔顿在欧尼夜总会的门口下车时,司机霍维茨又提起了鱼的事情(在询问鸭子无果后又谈到过湖里的鱼)。

“听着,”他说。“你要是鱼,大自然母亲就会照顾你的,对不对?你总不会认为到冬天,那些鱼都会死去吧?”还没等霍尔顿回答完,他“就像只飞出地狱的蝙蝠似的,开着车一溜烟走了。”

霍尔顿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疑问。听起来很幼稚,但是这也许也从侧面说明,他对这个世界还保留一些好奇心。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而成年人,是很少会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的。

尽管时间很晚,老欧尼夜总会还是拥挤不堪。

在这里,霍尔顿听了老欧尼谈的钢琴曲,尽管他不喜欢,甚至觉得“不过不管是什么曲子,他却真的都把它糟蹋得一塌糊涂。他卖弄本领,傻里傻气地把那些高音符弹得像流水一样,还有其他许多油腔滑调的鬼把戏,我听了真是厌恶极了。”但是,当观众发出“今人作呕”的掌声和欢呼时,霍尔顿又替钢琴家或演员们感到沮丧和烦闷。

塞林格在书中写道:

“我可以对天发誓,换了我当钢琴家或是演员或是其他什么,这帮傻瓜如果把我看成了极了不起,我反而会不高兴。

我甚至不愿他们给我鼓掌。他们总是为不该鼓掌的东西鼓掌。换了我当钢琴家,我宁可在混账壁橱里演奏。……他演奏完毕时,我倒真有点儿替他难受。我甚至都认为他已不再知道自己弹得好不好了。这也不能完全怪他。

我倒有点儿怪所有那些不要命地鼓掌的傻瓜——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把任何人宠坏。

霍尔顿提到的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创作者们不是孤独得要死,就是被捧得都快不认识自己了。比如网络上的各种所谓畅销书,电影院里票房爆满但口碑奇差的“大片”。

我们抱怨网络垃圾太多、国产电影太差,那我们的文化品味可有提高?没有翻箱倒柜的“吃货精神”而跟在排行榜后面鼓掌的我们,让多少优秀的创作者迷失或孤独地老去?

在这个欧尼夜总会里,霍尔顿看到了很多粗俗不堪的人,而这其中还不乏名校学生。同时,霍尔顿还遇见了他哥哥D.B.的某一任女友莉莉恩·西蒙斯——一个虚伪做作的女人。

为了摆脱这女人的无趣交谈,霍尔顿只好借口另有约会而逃回宾馆。

突然不想乘出租汽车的霍尔顿准备徒步走回旅馆,快冻僵的双手让他想起了他在潘西被偷的那双手套。

对于这件事,霍尔顿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胆小鬼。他不知道谁偷了他的手套,但就算他知道了也不能做些什么。他所仅有的一点勇气只够他走到小偷的寝室让他拿出那副手套,而当面对小偷的狡辩时他除了拿捏着尺度责问外,连略微尖刻、下流的话都不敢说。更别提动手教训一下这个小偷了。

虽然动手打人往往不对或说不必要,但倘若真到一切非暴力手段均无效而又情况紧急之际,一个人能有多大的魄力来面对问题和不公是很体现其勇敢程度的。但如前文所言,我们的霍尔顿是个“和平主义者”。

回到宾馆的霍尔顿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个皮条客,就是那种介绍妓女给顾客的男人。此时,我们的霍尔顿又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原因是“我心里烦闷的要命,甚至都没加思索”。

在等待姑娘到来的那段时间,霍尔顿做了很多的准备,但当姑娘到来后,霍尔顿又没有一点情欲,甚至觉得十分沮丧。

霍尔顿叛逆地选择酗酒,选择抽烟甚至选择嫖娼斗殴,不过是在否定了现有生活而选择新生活填补空白时的尝试。

天性善良的他最终没有真正沉沦,而是选择随便扯了个谎把姑娘赶走。

姑娘走后,被沮丧情绪裹挟的霍尔顿继续抽着烟,想着他的弟弟艾里,想着他不带艾里去打猎而艾里却不生气。小孩子的顺从让叛逆着寻找新生活的霍尔顿变得更加沮丧。难道一切都是多余吗?难道一切真的都没有意义吗?

霍尔顿很想祷告,但他自己又不信教。他喜欢耶稣,却不喜欢《圣经》和十二门徒什么的。因为霍尔顿觉得耶稣不喜欢那些虚伪的门徒而圣经和教义却认为既然耶稣选择了他们就表示喜欢他们。霍尔顿认为耶稣不会把背叛他的犹大打入地狱,可圣经又说犹大自杀以后被耶稣打入了地狱。

其实霍尔顿不同的理解也牵扯着宗教自身存在的矛盾:

如果上帝是永远慈爱而人是善变的,那是不是上帝既爱善良又爱邪恶,那人干嘛要向善以求死受上天眷顾呢?

如果上帝是永远宽容的,那为何还要以下地狱来威胁作恶者呢?

所以耶稣不喜欢他的门徒,因为每个门徒有自己的心思,但耶稣又不会把背叛他的犹大打入地狱,因为耶稣有自己的宽容。

这一切,霍尔顿无法理解。

可惜,不管你信不信教,生活总有一些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招来妓女又后悔的霍尔顿没有想到,自己还要被这对卖淫的男女敲诈一笔并且被打了个半死不活。

全书的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承上启下,既延续了霍尔顿初来市区的放浪不羁的堕落,又在招妓后悔中隐含了向好向善的势头。

迷茫着的霍尔顿还要经历多少次新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让我们明天接着阅读。

【今日话题】

电影《猜火车》里提到:当腐烂的青春成为过去式,否定了以前的生活,一切都变干净了。能够一直向前走,不再也不用回头。从腐烂的泥潭里出来了么 ,还是进入了另一个声色犬马但平庸的世界?

而我们的主人公霍尔顿无疑现在正在进入“另一个声色犬马但平庸的世界”。

你觉得,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应该如何来拯救自我?

第五天:独处的时候,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在昨天的精读当中,我们阅读到主人公霍尔顿正在进入“另一个声色犬马但平庸的世界”。那么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品读霍尔顿与萨丽·海斯约会前后的部分。

与此同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也将渐渐明晰。你会发现,“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是一个个成长路上自由自在的孩子!

在上篇中提到,霍尔顿因招妓被皮条客老毛里斯勒索,还被胖揍一顿。被打后的霍尔顿躺回床上一觉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多。

醒来后,霍尔顿先是给萨丽·海斯打电话,希望她能出来和自己约会。老萨丽同样是一个假模假式的姑娘。在答应霍尔顿一起看日戏后,老萨丽开始吹嘘什么“有个哈佛学生拼命追她,日日夜夜给她打电话”,还有“什么西点军校的,也为她寻死觅活”,同时呢似乎是为了显示矜持她又总是迟到。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也很常见?一场社交,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博弈。通过迟到,通过显示自己有多么的受欢迎,来获得交际时的主动权。当然,如果约会双方确实存在地位差异(除去社会地位差异还有基本的邀请者地位低于被邀请者),那么这样的放肆将被忍受。

虽然我们的霍尔顿在心里想着,“一时间,我真想叫她忘记看日戏这回事吧”。可是霍尔顿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太无聊又太烦闷了,因而他不得不和假模假式的老萨丽约会。

“我跟老萨丽定好约会后,就从床上起来,穿好衣服,然后整理行装。我离开房间之前又往窗外望了望,看看所有那些心理变态的家伙都在干什么,可他们全把窗帘拉上了。到了早上,他们都成了谦虚谨慎的君子淑女。”

儒家思想里有个概念叫“慎独”,说的是一个人一旦独自待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地方,便会容易会想要做一些肮脏龌蹉,或者其他不被传统伦理道德接受的事情。因而君子要“慎独”,既要尽可能避免自己处于那种境地,也要在处于“独”境时保持警惕。

黑夜,独居,以及人的思想,这些都是“独”境,值得我们警惕。那么,霍尔顿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

离开宾馆后,霍尔顿直接打车去了中央车站,那儿离约会地点很近,便于跟老萨丽约会。之后,霍尔顿将行李寄存在车站寄物处,还去吃了个早饭。此时,霍尔顿发现自己的钱不多了。

在吃饭的过程中,霍尔顿遇到了两个拿着手提箱的修女。看着这手提箱,霍尔顿想到了以前的一个室友狄克·斯莱格尔。那时,斯莱格尔用的是一个极不值钱的手提箱,而霍尔顿用的是一个很值几个钱的精致皮箱。但斯莱格尔并不和霍尔顿一样把箱子放在架子上,而是塞在床底下,这样人家就看不见他的箱子跟霍尔顿的箱子并列在一起。

为此,霍尔顿嘀咕道:“我为这件事心里烦得要命,真想把我自己的手提箱从窗口扔出去,或者跟他的交换一下。”

看得出来,霍尔顿很在意这些,他不希望自己无意地使用一个值钱的箱子而伤害到身边那些家境不好的同学的自尊心。从这里我们能发现霍尔顿的善良,也可见他对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畸形观念的不满。

然而,当霍尔顿把箱子也扔到床底下好不让斯莱格尔产生自卑感时,老斯莱格尔又把箱子从床底下拿出来放回柜子里。后来,霍尔顿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斯莱格尔想让人家把霍尔顿的箱子看作是他的。这样他就能有所谓的优越感了。

这真是扭曲、畸形又可笑的想法!最后,霍尔顿不得不提出换房,和傻杂种斯特拉德莱塔住在一起,因为他的箱子和霍尔顿的一样好,没那么多麻烦。

说回那两个提手提箱的修女,因为就坐在霍尔顿旁边,于是霍尔顿就和她们闲聊起来。不得不说,霍尔顿喜欢这两个修女,尤其是与霍尔顿交谈甚欢的那位。霍尔顿敬佩她们的奉献,他们从慈善聊到英国文学,在被问到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喜欢谁时,霍尔顿说喜欢那个被朱丽叶堂兄杀死的茂丘西奥,因为“只要有人给人杀死,我心里总会难过得要命——特别是死的是个十分大方、十分有趣的人——况且不是他自己不好而是别人不好。”

霍尔顿和修女的谈话在愉快中结束了。在这过程中,霍尔顿很庆幸修女没有问自己是不是天主教徒,因为一旦她们问了,而自己又回答不是的话,谈话总不会像现在这样愉快地结束,至少说是“差异对愉快的谈话没什么好处”。

在与修女交谈结束后,霍尔顿开始向百老汇走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家三口,孩子的父母一边讲话一边走,一点也不注意他们的孩子。那孩子却很有意思:不是在人行道上走,而是在紧靠界石的马路上走,一边走一边哼着歌“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

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注意他。这让霍尔顿的心情舒畅了不少,心里不再像先前那么沮丧。也许一看到孩子,霍尔顿就能联想到自己的妹妹,所以心情就会好起来。

到这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已渐渐明晰。让孩子一路哼着歌走着,不要给他太多的管束和要求。来往的车辆以刹车避免对孩子犯错后的致命伤害。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是一个个成长路上自由自在的孩子啊!

霍尔顿和老萨丽的约会在这里就不多做叙述了,正如霍尔顿所说,“和一个假模假式的姑娘看一场假模假式的日戏有什么好描述的呢?”

约会最后,霍尔顿依然没有忍住而说出了那句话:“喂,咱们走吧,你真的讨人厌极了,如果你想知道真相的话。”你可以想象老萨丽听到这话时的表情。那真是可笑极了!

与老萨丽不欢而散之后,霍尔顿又准备去见见老朋友卡尔·路斯,一个喜欢谈性问题的“聪明”家伙。在去赴约的路上,霍尔顿突然想起了战争。他对战争讨厌极了,他认为待在军队比上战场被人打死还难受。甚至于说“要是再发生战争,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

霍尔顿对战争的吐槽读起来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但是当我们思考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时,不难发现其中更深刻的含义。

该书发表于1951年,成书背景大抵为战后的美国。不难想象,塞林格在这个时候写一本书是一种什么心理:大抵不过是迷茫焦躁和不安,以及对战争的厌恶情绪。这也是当时弥漫在美国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各位书友朋友们,我们明天再继续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今日话题】

在今天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概念:慎独。指的是一个人一旦独自待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地方,便会容易会想要做一些肮脏龌蹉,或者其他不被传统伦理道德接受的事情。

君子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一般都干什么呢?你是怎么打发一个人的时间的呢?

欢迎和大家一起聊聊哦~

第六天:人活着,至少应该有一件热爱的事

今天我们将一起阅读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与老路斯见面以及自己偷溜归家见妹妹菲苾的部分。

在与老路斯聊天时,霍尔顿得知这位聪明又极懂性问题的家伙竟然和一个快四十岁的中国女人在一起。这让霍尔顿很是奇怪,于是霍尔顿继续深挖,发觉老路斯竟然开始对东方哲学有了兴趣。

这也是战后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对于国内状况的不满促生了对于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的好奇和向往。

东方哲学会不会填补西方人心里的空虚和空白?或许吧。至少文中提到的“把性关系看做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关系”就要比西方社会把性独立于肉体而不乏肆意滥交要更能充实心境。

和老路斯结束聊天后,霍尔顿一个人在酒吧里坐了很久。最后他带着醉意又给老萨丽打了个电话——他总是想要给琴打而不是给假模假式的萨丽打,可他又总没有心情给琴打电话。

电话里,霍尔顿说着胡话,嚷着要在圣诞节前夕给老萨丽家修剪圣诞树。而老萨丽呢?可能是还在生霍尔顿的气,也可能是知道霍尔顿喝醉了,随便搪塞了几句就挂掉了电话。

醉醺醺的霍尔顿跌跌撞撞地走着,先是去盥洗池洗了把脸,然后去储物处拿了存放的大衣以及买给菲苾的唱片。但唱片在他刚走到中央公园时被他不小心摔碎了。

霍尔顿在公园里走着,想着自己这样可能会得个什么肺病然后死去。进而他想到了去世的弟弟艾里。然后,霍尔顿又无所事事地想象着他自己的葬礼会怎样。

在艾里的葬礼上,整整一嘟噜混账傻瓜亲戚全都来了,他们不住地说着什么,而霍尔顿的父母则伤心得要命。霍尔顿想,也许自己的葬礼也差不多如此吧,霍尔顿觉得有些懊恼。

接着他想“他们整整一嘟噜人怎样把他送进一个混账公墓。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周围全是死人。然后每到星期天就在他肚皮上放一束鲜花以及诸如此类的混账东西。”

霍尔顿对这些十分厌恶。“人死后谁还要花?谁也不会要!”特别是在下雨天,送花吊唁的人纷纷跑进车里,而躺在墓地里的人却独自淋着雨,周围还全都是死人,想想都难受!

霍尔顿为什么会对前来吊唁的人产生如此的厌恶感呢?因为在霍尔顿看来,这些人都是虚伪的,没有情感的。他们并没有对艾里的去世感到真正的伤心,他们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

想到这些,霍尔顿决定回一趟家,也算是一次临死诀别(主要是去见妹妹菲苾)。他骗过开电梯的值班,偷偷溜进了家里。

在哥哥D.B不在家时,菲苾总喜欢住在D.B.的房间。霍尔顿悄悄潜入,看到了微张着嘴睡觉的菲苾。霍尔顿还不想吵醒她,于是在屋子里转悠起来。他坐在D.B的书桌上,翻看着菲苾的书。

菲苾孩子的天真和萌发的独立意识让霍尔顿忍俊不禁。但他始终担心被父母发觉撞见,于是还是推醒了菲苾,想要和她聊会天。菲苾见了霍尔顿后非常开心,她再次邀请霍尔顿在圣诞节前去看她演的戏。

可当菲苾猜测到霍尔顿是因为被开除才提前回家后,菲苾便开始嚷着“爸爸会要了你的命!”而无论霍尔顿怎么解释,菲苾都十分生气不愿再搭理他。

这就是小孩子,一种顺服下的叛逆。他们听从父母的要求却又有自己的脾气。

霍尔顿为了让菲苾消气,故意把话题转开,并且告诉菲苾自己不打算再回家了,他要到科罗拉多的农场上去。

菲苾显然气还未消,她一边吐槽霍尔顿的计划一边扯着他被开除的话题。而霍尔顿则一直抱怨潘西没什么值得留恋,完全是个最最糟糕的学校。这时候菲苾也开始阻止霍尔顿抱怨,一针见血地说道:“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她甚至讽刺霍尔顿根本说不出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

霍尔顿无疑是叛逆的。

可是按照菲苾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叛逆:你可以不喜欢一万件事,但你至少要喜欢一件什么事。一味地叛逆现实,可能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头来一切反抗也都白费。

菲苾与霍尔顿的对话实质上是把叛逆拉回到与现实正面交锋上来,叛逆到底是叛逆什么,现实如何让你不满,你又想要如何地生活?

迷茫也好,叛逆也好,终究要有一个终点。倘若这个终点确实改变了现实或者确实与现实有所不同,那么,这样的叛逆是成功的。但若叛逆的最后是心力交瘁后又重回现实,依旧浑浑噩噩,那这样的叛逆便不是真正的叛逆,也毫无意义。

霍尔顿一路走来,有过善良的一面也有过堕落的一面,既有过尖锐的冲突,也有过愉快的交谈。认识了假模假式的人们,也看到了真诚的修女和被虚伪裹挟的欧尼。有些人在用谎言欺骗别人,有些人又帮着别人欺骗自己。

那些在夜里狂欢放浪的人,在白天又变回谦谦君子,是他们欺骗了别人,还是别人欺骗了他们?那些叛逆的“混混”,是在破坏着社会,还是在抵抗社会的迫害?下一篇,我们的尾声,继续品读。

【今日话题】

你怎么理解“叛逆”这个行为?

欢迎和大家聊聊你的想法。

第七天:有人在偷偷保护你

7天一晃而过,这一周又多读了一本书。今天我们将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最后一部分。走到这里,我们对主人公霍尔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尽管他脏话连篇,不甚完美,但他却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因为担心被父母撞见,霍尔顿在打完电话给安东里尼先生,并提出想要去他家住一会儿后,又回到菲苾的房间,在她消气后和她一起跳舞。霍尔顿觉得幸福,但是他也知道,这种幸福感可能暂时要告一段落了。

这个时候,霍尔顿的母亲回来了,尽管菲苾骗过了她母亲,但霍尔顿还是必须得走了。菲苾将自己攒下来过圣诞节的钱都给了霍尔顿。霎时间,霍尔顿哭了,哭得很伤心。

这或许就是叛逆的代价吧,想要寻找些什么,想要改变着什么,就不得不舍弃些什么。

霍尔顿因为自己的叛逆,被学校开除,躲着自己的父母,要妹妹用自己攒下来过圣诞的钱接济自己,这一切都是代价,足够大的代价。

而这些代价能换来什么呢?我不知道,霍尔顿也不知道。

霍尔顿只是把他那顶心爱的红色猎人帽送给了菲苾,然后就悄悄地溜出了家。

安东里尼夫妇的结合是个很有趣的情况。安东里尼太太是个富婆,但她比安东里尼先生大了约莫六十岁!

安东里尼先生是霍尔顿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很年轻,人也非常和气。

记得在霍尔顿学校发生过一件特别的事:一个名叫詹姆斯的学生,因为说了另一个十分自大的名叫菲尔的学生一句不好听的话,而又不肯收回,结果被菲尔请来的六个流氓欺辱,最后詹姆斯从窗户上跳下去摔死了。

詹姆斯死了,摔得满地都是牙齿和血。那时没有一个人敢靠近詹姆斯,只有安东里尼先生上去把詹姆斯抱起来,摸了他的脉搏,然后把自己的大衣盖在他身上,并把他抱到了校医室,他甚至都不在乎自己大衣上染满了血。

那时霍尔顿觉得,安东里尼先生是个好人,是个纯洁的人。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同样是与老师聊天,也同样聊的是学业,安东里尼先生与斯宾塞先生完全不同,安东里尼先生能够理解霍尔顿学业差,也能理解霍尔顿讨厌“离题”。他十分欣赏霍尔顿,但同时他又替霍尔顿担心。

因此,他在谈话结束后,给霍尔顿留言: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句话霍尔顿一直留在脑海内,并深深地影响着他。最终霍尔顿想要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如这句话所言:

“为了守护在麦田里的孩子们而卑贱地活着”。

但可笑的是,当霍尔顿半夜醒来发现安东里尼先生在摸自己头时,他吓坏了!他想起了老路斯说的同性恋,他甚至断定安多里尼先生就是同性恋。于是,刚刚的敬佩变为慌张,借口着回去拿车站东西,霍尔顿逃离了安多里尼先生的家。

为什么一个品性如此高尚的人,却是个同性恋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霍尔顿充满了疑惑。

除了妹妹,其他人在他眼里都是虚伪的。

之后,霍尔顿托人带话给正在学校上课的菲苾,希望在他去西部之前出来见上一面。在等待菲苾的过程中,霍尔顿在博物馆遇到了两个想要去看木乃伊的小男孩。

在霍尔顿把他们领到那里看过木乃伊之后,霍尔顿在展馆的墙壁上发现了“x你”的字样,这让霍尔顿十分恼火,这样的污秽言语如果让小孩子看到那该多么难堪,多么罪恶!

他不希望小孩子受到这样的影响。他希望他们能够自由成长,能够一边走一边哼着“如果你在麦田里捉到了我”,周围没有大人的管束,也没有外界对犯错的致命打击,同样没有这样污秽的字符。

见到菲苾后,霍尔顿没想到菲苾竟然在听到他真要去西部后,提出要和他一起去西部。这让霍尔顿很头疼。但这也让霍尔顿开始思考,倘若自己不满意现实,而选择去西部做一个又聋又哑的加油工人,那么等菲苾长大后又能怎样呢?和他一样逃离现实去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不,霍尔顿宁可自己那样也不希望菲苾和他一样。

于是在看着菲苾无忧无虑地坐着很小的时候喜欢的旋转木马时,霍尔顿决定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自此,霍尔顿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于虚伪的现实,他可以叛逆到底,但“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守望孩子们得以在麦田里自由自在的狂奔。守望他们的自由,守望他们的安全,守望他们的成长。

尽管全书脏话不断,内容也常有招妓等少儿不宜的部分。但该书却表达了对孩子真心实意的爱护,对单纯世界的美好追求:霍尔顿守护妹妹的成长,不想让妹妹被世俗污染;他对那个虚伪的时代的反抗,其实也是对美好心灵的苛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霍尔顿尽管脏话连篇、不甚完美,但却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人。

希望我们的生活中能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孩子们的成长,同时也守护我们纯洁的心灵。希望我们的时代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

【今日话题】

你有想过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吗?

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欢迎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哦~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